遼寧沈陽K11購物中心
中心電話:024—66917177
中心地址: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青年大街沈陽K11購物藝術中心3047b
首頁 > 中心查詢 > 分中心>NYC紐約國際沈陽早教中心:《都挺好》:我們每個人,都可能成為“巨嬰”父母
- 01 -
最近很多人都在追一個熱播的電視劇叫《都挺好》,里面確實有很多地方讓人挺有感觸的。
其中有一個小細節很真實:
蘇家大哥回國照顧父親,剩下大嫂一個人留在美國工作,同時照顧孩子。
她因為早上要送孩子去幼兒園上學,而一個月內遲到了三次,被上司批評還被扣了薪水。
回家后她一邊忙著給孩子做飯,一邊又接到孩子幼兒園老師的電話,老師因為她經常無法按時接孩子放學,而讓她女兒退學。
正當她懇求老師不要這樣的時候,女兒小咪弄翻了購物袋,袋子里的東西灑了一地。
這時候的她,直接沖過去對孩子喊:
“為什么啊,你動它干嘛??!砸到你怎么辦???”
說完還動手打了孩子屁股兩下,接著喊:
“你怎么這么不讓媽媽省心啊你!”
女兒被媽媽的舉動嚇得大哭,媽媽卻接著大聲吼著女兒:
“你哭什么呀你!”“你別哭了!”
可女兒哭得越發的厲害,她也跟著委屈得哭起來,哭泣一陣之后又抱著女兒說:
“對不起,對不起,對不起……媽媽不該打你……”
其實生活中,這樣的場景真的不少見。
很多時候,我們跟孩子發火,并不單純的是因為孩子犯了多嚴重的錯誤,而是因為我們自己被生活的瑣碎、工作的壓力逼得情緒失控。
為人父母,有時候就像是一場修行。
每一個疲憊至極還要面對孩子的時刻,都是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意志 。而想通過考驗,需要的是千百次的覺察和練習。
- 02 -
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渥夫博士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,叫做“嬰兒自我”。
他認為我們每個人,都有兩種自我。
一種是“成熟自我”,它是懂事的,配合他人的。
一種是“嬰兒自我”,它是任性的、不計后果的。
“成熟自我”能讓我們更好的融入社會,而“嬰兒自我”能夠幫我們釋放壓力,讓我們不至于被拖垮。
這兩個自我就像大腦的司令一樣,根據情境和需求的不同,輪番的上陣指揮、操控我們的行為。
就像《都挺好》中的大嫂,她的大腦在由“成熟自我”控制的時候,她是優雅知性,大方得體的。
但在奔波了一整天,那個身心俱疲的時刻,“嬰兒自我”就出來搶班奪權了。
去罵女兒打女兒的那個她,實際上退化成了一個不愿意承擔壓力、缺乏判斷是非對錯能力的嬰兒。
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,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對自己的“嬰兒自我”有所警覺。
因為一個“嬰兒”不可能教育得好一個孩子,帶著負面情緒教育孩子,比不教育要可怕得多。
- 03 -
我的一個朋友就經常跟她兒子吵得不可開交,而且吵架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,當然最多的爭吵還是因為作業的事情。
有一回是老師留的作業比較多,但是孩子明知道作業多還一直拖拖拉拉。
特別是做數學卷子的時候,式子好不容易列對了,但算出來的答案都是錯的。
她耐著性子給孩子講了好幾道題,孩子好像都沒怎么往心里去,還挺不耐煩的說她講的跟老師說的不一樣。
不知道為什么,她突然就發起火來,把孩子作業本搶過來就撕,大聲吼孩子:
“我講的跟你老師講的不一樣是吧,那你倒是聽會老師講的把題做對??!誰愿意天天管你,以后咱倆誰也別管誰!”
最后母子都歇斯底里,大哭起來,他老公則忙著兩邊哄。
其實朋友平時是個挺耐心的人,但是在那個特定的時刻,她并不是想真正的管教好孩子,而是像一個嬰兒一樣,很偏執的想表達自己的憤怒、委屈、無奈和不滿。
我們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,都有可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。
盡管表面還算正常,但稍微遇到孩子頂嘴犯錯,馬上就有一種火氣不由分說的涌上心頭。會讓我們感到情緒低落煩躁,很想哭,很想逃走,很想大吼大叫。
這是我們內在的“嬰兒自我”在試圖保護我們,試圖讓我們卸掉壓力,可是往往會讓事情越來越糟。
避免“嬰兒自我”過多的控制我們,最好的方式其實是:
提前察覺到自己的疲憊。在感覺到自己承受了太大壓力的時候,及時的尋求幫助。
比如父母如果因為工作承受了太大壓力,那么就可以試試在每天回家之前在外面休息20分鐘。
喝杯東西或者逛逛菜場都可以,讓自己進家門的時候能有力氣用微笑代替黑臉。
如果每天都因為輔導孩子作業感覺到有壓力,就可以試試把孩子交給靠譜的課外看護班,或者讓孩子獨立先做,自己抽有耐心的時候,每次集中講一會兒再休息一會兒。
一定要留給自己放松喘息的時間,才能讓“成熟自我”不至于勞累過度,全面潰敗。
- 04 -
另一個減少“嬰兒自我”搗亂的方法,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多一點換位思考和阿Q精神。
我有一次去我表姐家,她女兒萌萌那時候才一歲多,比較難帶。
我去的那天從早上換尿褲開始,萌萌就特別不配合,喝水喝奶也不配合,還各種亂扔身邊所有能扔的東西。
表姐給她穿衣服,她一頭就撞到表姐的臉上,我急忙關心表姐有沒有被撞壞,表姐卻揉了揉繼續耐心的給萌萌換衣服。
我說表姐你的脾氣真是太好了,表姐說:
“我也覺得我不容易,但想想萌萌更不容易,這么大點兒的一個小人兒,現在還在出牙呢,肯定不舒服。而且還要學說話,要學走路,什么都不能自己做,她也辛苦啊。
但因為她知道我是媽媽,知道我跟她最親,她才敢有恃無恐,跟我鬧脾氣的吧……”
不得不承認,當父母去真正愿意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的時候,對孩子的怒火和跟孩子之間的摩擦要大大降低。
我們的確是孩子的監護人,有責任糾正孩子的錯誤,有責任教孩子學會更多的社會規則,但是,也并不是孩子犯的所有的錯,都能對未來造成無限大的影響。
他偶爾的淘氣、偶爾的走神、偶爾的頂嘴、偶爾的不收拾屋子,偶爾的對電視著迷,這些都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兒。
我們不需要太過的焦慮煩惱,帶著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孩子,去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,能夠讓我們有效的從“嬰兒自我”的控制中抽離出來。
- 05 -
著名作家劉繼榮曾提到過她兒子幫她解決氣悶的方法,很暖心。
她有所謂的“周一恐懼癥”,周一就情緒不好。所以她的兒子就把周一命名為“媽媽生氣日”。
兒子會在平時準備好一些小東西,在周一的時候送給媽媽——比如一塊兒糖、一張畫片、一朵花或者一片葉子。
每當發現她情緒低落的時候,兒子就會拿著這些禮物遞到她手里,大聲說:“嗨,生氣日快樂!”
她還發現兒子的抽屜里有很多零碎的可愛的小東西,兒子解釋說:“誰知道你要多久才不生氣,我攢了很多禮物準備送你……”
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主動的跟孩子們分享我們的心情,當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,未必要自我消化和調節,也可以跟孩子們交流一下。
比如跟孩子們說:
“媽媽真的很累,請你先不要打擾我,讓我休息一下,媽媽謝謝你!”
”媽媽現在想休息,今天不能照顧你了,換你來照顧媽媽一下可以嗎?“
“你剛才的行為讓媽媽快要變成惡魔了,在媽媽變成惡魔之前,你要想個主意幫媽媽消氣……”
這樣跟孩子交流之后,會讓孩子更加理解我們的情緒和想法,比我們帶著巨大的壓力去管教孩子要好很多。
父母是孩子的保護神,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情緒的人。
我們只有照顧好自己,照顧好自己內心的那個嬰兒,才能成為有責任有能力的父母,也才能養育出情感體系健全,陽光快樂的孩子。
更多精彩活動請關注NYC沈陽早教中心